夏日幻游季,启动!“屿见闽南”打造体验式非遗博物馆
夏日幻游季,启动!“屿见闽南”打造体验式非遗博物馆
夏日幻游季,启动!“屿见闽南”打造体验式非遗博物馆灯塔(dēngtǎ),无疑是人类海洋文明的重要见证。
曾经(céngjīng),它们依水而立,遍布于世界各地悬崖、岛屿、礁石,日夜守护着航海人的(de)安全。
历经岁月磨砺和时代变迁,灯塔逐渐沉寂。它们成了散落在沿海地区的(de)文明遗珠,默默讲述着人类(rénlèi)经略海洋的故事。
在很长一段历史里,厦门与灯塔(dēngtǎ)(dēngtǎ)结下了不解之缘。20世纪初,厦门关所辖的(de)南段地区先后建成灯塔19座,涉及东南(dōngnán)沿海及台湾岛广袤海域,灯塔管理人员(看守员)一度达80余人,其中洋员20余人。在灯塔历史中,厦门地位举足轻重。
如今,厦门口岸仅存青屿灯塔,它成为至今仍在(zài)运行的“活”文物。
走进一座(yīzuò)灯塔,宛如走进一段历史。本期潮声(cháoshēng),为大家揭开灯塔的故事。
近日,东海航海(hánghǎi)保障中心厦门航标处收到一封来自“东方之珠(dōngfāngzhīzhū)”的感谢信。信中,香港海员工会感谢厦门航标处邀请他们参观镇海角(hǎijiǎo)灯塔,因为这场参观“激发了香港青年对航运事业的热情与向往”。
原来,今年4月,厦门航标(hángbiāo)处联合香港海员工会、集美大学,在位于福建漳州(zhāngzhōu)的镇海角灯塔开展主题研学活动,为来自香港的29名青年与厦门航标处青年搭建起交流航标文化、共叙航海情怀(qínghuái)的舞台。
矗立在蔚蓝(wèilán)之间的(de)灯塔,见证了两地文化交流。有着辉煌灯塔史的厦门,践行着传播灯塔文化的使命。
曾经(céngjīng)的南方灯塔管理中心
福建的历史(lìshǐ)离不开港口史。但灯塔的历史,却不太为人所知。
晚清(wǎnqīng)至(zhì)新中国成立初期,灯塔在福建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零到全的变化。
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(xuéyuàn)副教授伍伶飞认为,作为近代海上(hǎishàng)航行最重要的基础设施,灯塔伴随着西方维持全球体系的需求而兴起。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从全球贸易和航行安全出发,对东亚(dōngyà)海域的灯塔布局提出要求,并建成一套兼具殖民性与现代性特征的灯塔网络,使得(shǐde)西方商船拥有了驶向东亚港口的“海上公路(gōnglù)”。
海岛(hǎidǎo)厦门,在没有建成入岛桥隧(qiáosuì)之前,进出厦门岛只能借助船舶。海上风云莫测,暗礁险滩汹汹,灯塔成为(chéngwéi)船只进出岛必不可少的引航标志。
1865年以前,在距离厦门岛约4公里外的大担岛(dāndǎo),渔民们为了航运安全,在岛上(dǎoshàng)的庙前挂上“风雨灯”,引导夜航船只。尽管简陋,却是厦门口岸最早(zuìzǎo)出现的航标标志。庙前挂灯(guàdēng)并不能称之为“灯塔”,只能算作助航标识。
“早期的灯塔,需要符合能在夜间发出特定灯光、塔状建筑、有人值守、建造在显著险要地点(dìdiǎn)的固定(gùdìng)航路标识等基本要素。”厦门海关退休干部、长期(chángqī)从事海关史研究工作的许毅明说。
虽然(suīrán)只是助航标识,但这座最早出现航标标志的小岛(xiǎodǎo)上,建起了厦门最早的灯塔——大担灯塔。
大担灯塔,是大航海时代中国近代化进程(jìnchéng)的产物。
建立港口(gǎngkǒu),灯塔是标配。1844年,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,海上贸易逐渐繁荣,厦门港的地位(dìwèi)逐渐提升,促使厦门近代(jìndài)船运行业飞速发展,由此催生了航运业的相关管理制度。
1862年,厦门海关颁布第一个港口(gǎngkǒu)章程《厦门口理船厅章程》。章程规定:理船厅职责包括(bāokuò)引水、检疫、内港浮标设置……
内港设浮标、外港建(wàigǎngjiàn)灯塔的格局(géjú)自此延续百年——在出入厦门港的航道上,先后建起了包括大担灯塔在内的4座灯塔。
大担(dàdān)灯塔于1865年建立(jiànlì),其余3座(zuò)灯塔先后在20年内建成,根据地理位置和建筑大小,具备不同的引航功能。其中,北椗、东椗为(wèi)大型灯塔,距离较远,照耀船只出入厦门外海;青屿、大担灯塔属于小型灯塔,距厦门本埠近,指引船只进入厦门内港。
厦门海关理船厅公署旧址 (资料图片(túpiàn))
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对外贸易地位,厦门(xiàmén)所管辖的灯塔(dēngtǎ)范围远不止于厦门海域。
1868年4月,海关总税务司署设立船钞部,负责一揽子管理(guǎnlǐ)及(jí)灯塔建设事务。船钞部按照纬度将中国沿海分设三段,后来北段和中段(zhōngduàn)合并,南段不变。
“当时,上海已取代广州成为中国的贸易中心,灯塔建设首先围绕出入(chūrù)上海港的航道(hángdào)进行,随后转移至(zhì)台湾海峡及东南海岸沿线。”许毅明说,厦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,成为南段总部的首选。
1880年,海关总(zǒng)税务司署将(jiāng)南段灯塔和港务一并划归厦门(xiàmén)关管理。《中国沿海灯塔志》记载:“不啻上海(海关总署)海务科重设于厦门也。”自此往后的(de)70年,东南沿海和台湾岛的灯塔由厦门负责管辖。所辖范围北起浙江温州,南达(dá)香港海域的横栏州,东至台湾渔翁岛、南岬,共计19座灯塔,涉及6个关区,厦门由此(yóucǐ)成为南方灯塔管理中心。
一段历史、一段辉煌。1950年,厦门关将南段海域灯塔管理权移交(yíjiāo)交通运输部门接管。与管辖权一同结束的,还有所(suǒ)辖灯塔的使命。所属厦门港(xiàméngǎng)的4座灯塔中,只有青屿灯塔照耀至今。
延绵150年不灭的青屿灯塔(dēngtǎ)
碧绿色灯头(dēngtóu)、红白相间(xiāngjiàn)直纹、八角形塔身,这座醒目的灯塔因地处青屿岛屿故得名青屿灯塔,是厦门外港入口处建立的第二座灯塔,也是厦门口岸仅存的至今仍在运行(yùnxíng)的历史灯塔。
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现存年代最早的灯塔之一,青屿(qīngyǔ)灯塔是扼守由外港进入内港的重要屏障。2023年,青屿灯塔在国际航标(hángbiāo)协会(IALA)世界遗产灯塔评选(píngxuǎn)中取得第四名佳绩。
青屿灯塔为何能发光150多年而不灭?这要从它的位置(wèizhì)说起。
厦门港口面朝东南,由青屿水道(shuǐdào)与台湾海峡相连。港外有金门、大担及浯屿等岛屿为屏障,周围(zhōuwéi)多山丘,避风条件好,各种船舶进出港不受潮水(cháoshuǐ)限制。
“青屿岛屿面积仅0.06平方公里,弹丸之地却扼守进出(jìnchū)厦门港外航道要冲,建造灯塔十分(shífēn)理想,符合发挥引导船舶航行或指示危险区(常用来(lái)标识危险的海岸、险要的沙洲(shāzhōu)或暗礁)等功能需求。”许毅明介绍。
重要的地理位置(dìlǐwèizhì),赋予了青屿灯塔浓厚的军事化色彩。
早在清初时期,民族英雄郑成功便在此岛构筑坚固要塞,设立(shèlì)醒目警标(jǐngbiāo),一旦有敌来袭,便能迅速发出(fāchū)警报,确保厦门方面能够提前做好防御准备。鸦片战争期间,清政府在此建造两座炮垒,用于抗击英军侵犯。民国时期有中国(zhōngguó)海军水雷营驻屯。
1875年三月初五,海关总税务司(shuìwùsī)署发布第42号《航海布告》,对外公告(gōnggào)在厦门港外青屿北坡建造灯塔的(de)信息,同年12月13日,青屿灯塔首次点火,最初采用油灯,灯光高出水面36米,灯机由法国巴比尔公司承造,装置(zhuāngzhì)四等透镜红白弧形定(dìng)光灯,晴时能见度在15里内。
为使灯塔能全天候持续不断地发光,塔身的(de)牢靠性非常重要。青屿灯塔的基座选用(xuǎnyòng)花岗岩石,稳固坚实,内部(nèibù)砖砌精巧,狭窄的螺旋石阶引领至塔顶,整体敦实挺拔。
这座灯塔由海关总营造(yíngzào)师英国人韩德善设计并监造,因此青屿灯塔的建造从(cóng)一开始(kāishǐ)就引进了当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、技术、设备和管理方法。
“青屿灯塔是19世纪末(shìjìmò)20世纪初(chū)航标建筑的典型代表。”许毅明说,样机设计后向外国采购,衔接(xiánjiē)了当时国际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建筑技术,包含对实用、坚固、美观、耐久等建筑元素的合理运用。
厦门口岸仅存的历史(lìshǐ)灯塔青屿灯塔(资料图片)
历经一个半世纪不灭的(de)青屿灯塔,经历过多次更新换代。
20世纪初,灯塔经过二三十年运行(yùnxíng),老式镜机越来越不能适应需求(xūqiú)。轮船航行速度(sùdù)加快,需要加大灯光烛力、配备引人注目的装置,便于驾驶员观察识别,趋避危险。
1909年(nián),青屿灯塔改装白炽纱罩煤油蒸汽灯,取代灯芯灯头(dēngtóu),烛光增强了几倍。10年后,青屿灯塔再次经历(jīnglì)重要改良,采用全新纱罩技术,光度显著提升。
在管辖权移交交通运输部门后,青屿灯塔(dēngtǎ)开始改为无人值守的(de)灯塔,并不断更新最先进的灯器,射程最远可达18海里。厦金航线开通后,地处(dìchǔ)航线咽喉(yānhóu)位置的青屿灯塔化身为“和平使者”,照亮两岸交流往来的希望之路。
“不同于其他历史灯塔(dēngtǎ)或改建、重建、修旧如旧的再现,青屿灯塔原貌和历史真实性得到了完好保存。”许毅明说,因(yīn)其唯一、不可再生,且运行至今,2013年,青屿灯塔由厦门市(xiàménshì)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升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,具有(jùyǒu)宝贵的“活”文物价值。
150多年如一日(rúyīrì),无论外界如何变换,青屿灯塔以其静谧的一束束光(shùguāng),一丝不苟地守护着往来(wǎnglái)船舶,默默见证着厦门开埠通商以来的历史蝶变。
去年9月,青屿灯塔发光(fāguāng)150年研学活动在厦门举行(jǔxíng),来自14个国家及地区的学员和3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(zhuānjiāxuézhě),就灯塔文化宣传和历史灯塔保护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。
灯塔搭桥,共叙海缘(hǎiyuán)。厦门,在促进灯塔文化交流与传承(chuánchéng)方面,正逐渐走在前列。
每座灯塔都(dōu)有自己的故事
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,灯塔承载(chéngzài)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2019年,国际航标协会(IALA)设立年度世界遗产灯塔(dēngtǎ)(dēngtǎ)评选活动。该组织用一段声明,点出了遗产灯塔超越其当前功能和时代(shídài)的文化意义——
“每一座灯塔都是导航的(de)积极辅助,都非常独特,具有远远超出其功能和时代的重要历史、文化或建筑(jiànzhù)价值。因此,它们是助航工具的终极象征,并将继续在保护生命、财产、商业和环境(huánjìng)方面发挥作用。”
如何让灯塔成为新的(de)(de)文化潮流?世界各地的灯塔纷纷找到新的定位——成为旅游景点、博物馆、电影拍摄地、婚礼举办地等。
五通灯塔 (资料图片(túpiàn))
去灯塔旅游是19世纪上半叶就兴起的一项(yīxiàng)娱乐活动(yúlèhuódòng)。20世纪60年代至今,文旅开发,成为灯塔主要的活化形式之一,不少(bùshǎo)守塔人工作的小屋被改造成度假酒店。
与此同时,文化遗产保护工作,让(ràng)不少灯塔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。
成立于1983年的厦门航标(hángbiāo)处,是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(hánghǎi)保障中心(zhōngxīn)设在厦门的航标管理机构,主要负责福建省中南部含湄洲湾、泉州湾、厦门湾和东山湾等水域航标建设、航标维护等工作。
厦门航标(hángbiāo)处有关负责人介绍,2006年(nián),根据上级部门“丰富灯塔文化(wénhuà),综合开发、利用现有灯塔资源”要求,厦门航标处对管辖海域的所有灯塔进行(jìnxíng)系统评估,从中筛选出灯塔文化底蕴丰富、开发条件比较成熟的镇海角灯塔,并作了专项策划。
镇海角灯塔(dēngtǎ)是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大型灯塔,始建于1989年,填补了当时闽中南沿海没有大型灯塔的空白。为弘扬(hóngyáng)海事(hǎishì)航标文化(wénhuà),2009年,厦门航标处把灯塔一层原有的5间灯塔工宿舍、庭院和围墙近250平方米进行改造,投入近100万元改建成灯塔航标文化展馆(zhǎnguǎn)。
镇海角(hǎijiǎo)灯塔展馆 (资料图片)
走进展馆,文物与(yǔ)景观(jǐngguān)、照片与解说(jiěshuō)相结合的展陈,将灯塔文化历史渊源,以及福建沿海航标的发展与历史沿革清晰呈现,每年都迎来一拨又一拨研学和体验团队。
厦门原本(yuánběn)没有以灯塔(dēngtǎ)为主题的公园。2012年,由于翔安隧道的建设,有关部门(bùmén)将从隧道中挖出来的沙石土改造成五通灯塔公园。同样于当年建成的五通灯塔高达70多米,成为海上船只的指向标,也成为厦门东部(dōngbù)的标志建筑之一。
走近五通灯塔(dēngtǎ),只见基座平台上镌刻着10幅世界著名灯塔的浮雕,包括中国的硇洲灯塔、埃及的亚历山大灯塔、美国的鸽点灯塔等。灯塔大道两侧(liǎngcè)设有30面(miàn)世界著名的灯塔浮雕台。这里仿佛一座露天的“灯塔博物馆”,成为(chéngwéi)传播灯塔文化的基地之一。
时下,灯塔日渐成为影视剧和文学作品追逐(zhuīzhú)的元素,鼓浪屿上的理船厅公署风貌建筑也成为网红(wǎnghóng)打卡地。有关部门正在整理挖掘厦门海关(hǎiguān)理船厅公署旧址与青屿灯塔的历史资料,将(jiāng)这两个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个例相结合,推进申遗工作。
伍伶飞认为,灯塔象征了(le)在海洋文明影响下,海上经济交往活动的友好(yǒuhǎo)和(hé)开放姿态。灯塔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兴起,灯塔的发展与海洋文明中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交织,成为重要文化符号之一。
灯塔(dēngtǎ)的故事,正等待热爱灯塔的人们努力挖掘和续写。
(来源:福建日报 游笑春 傅韬旭(fùtāoxù) 林闻)

灯塔(dēngtǎ),无疑是人类海洋文明的重要见证。
曾经(céngjīng),它们依水而立,遍布于世界各地悬崖、岛屿、礁石,日夜守护着航海人的(de)安全。
历经岁月磨砺和时代变迁,灯塔逐渐沉寂。它们成了散落在沿海地区的(de)文明遗珠,默默讲述着人类(rénlèi)经略海洋的故事。
在很长一段历史里,厦门与灯塔(dēngtǎ)(dēngtǎ)结下了不解之缘。20世纪初,厦门关所辖的(de)南段地区先后建成灯塔19座,涉及东南(dōngnán)沿海及台湾岛广袤海域,灯塔管理人员(看守员)一度达80余人,其中洋员20余人。在灯塔历史中,厦门地位举足轻重。
如今,厦门口岸仅存青屿灯塔,它成为至今仍在(zài)运行的“活”文物。
走进一座(yīzuò)灯塔,宛如走进一段历史。本期潮声(cháoshēng),为大家揭开灯塔的故事。
近日,东海航海(hánghǎi)保障中心厦门航标处收到一封来自“东方之珠(dōngfāngzhīzhū)”的感谢信。信中,香港海员工会感谢厦门航标处邀请他们参观镇海角(hǎijiǎo)灯塔,因为这场参观“激发了香港青年对航运事业的热情与向往”。
原来,今年4月,厦门航标(hángbiāo)处联合香港海员工会、集美大学,在位于福建漳州(zhāngzhōu)的镇海角灯塔开展主题研学活动,为来自香港的29名青年与厦门航标处青年搭建起交流航标文化、共叙航海情怀(qínghuái)的舞台。
矗立在蔚蓝(wèilán)之间的(de)灯塔,见证了两地文化交流。有着辉煌灯塔史的厦门,践行着传播灯塔文化的使命。
曾经(céngjīng)的南方灯塔管理中心
福建的历史(lìshǐ)离不开港口史。但灯塔的历史,却不太为人所知。
晚清(wǎnqīng)至(zhì)新中国成立初期,灯塔在福建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零到全的变化。
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(xuéyuàn)副教授伍伶飞认为,作为近代海上(hǎishàng)航行最重要的基础设施,灯塔伴随着西方维持全球体系的需求而兴起。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从全球贸易和航行安全出发,对东亚(dōngyà)海域的灯塔布局提出要求,并建成一套兼具殖民性与现代性特征的灯塔网络,使得(shǐde)西方商船拥有了驶向东亚港口的“海上公路(gōnglù)”。
海岛(hǎidǎo)厦门,在没有建成入岛桥隧(qiáosuì)之前,进出厦门岛只能借助船舶。海上风云莫测,暗礁险滩汹汹,灯塔成为(chéngwéi)船只进出岛必不可少的引航标志。
1865年以前,在距离厦门岛约4公里外的大担岛(dāndǎo),渔民们为了航运安全,在岛上(dǎoshàng)的庙前挂上“风雨灯”,引导夜航船只。尽管简陋,却是厦门口岸最早(zuìzǎo)出现的航标标志。庙前挂灯(guàdēng)并不能称之为“灯塔”,只能算作助航标识。
“早期的灯塔,需要符合能在夜间发出特定灯光、塔状建筑、有人值守、建造在显著险要地点(dìdiǎn)的固定(gùdìng)航路标识等基本要素。”厦门海关退休干部、长期(chángqī)从事海关史研究工作的许毅明说。
虽然(suīrán)只是助航标识,但这座最早出现航标标志的小岛(xiǎodǎo)上,建起了厦门最早的灯塔——大担灯塔。
大担灯塔,是大航海时代中国近代化进程(jìnchéng)的产物。
建立港口(gǎngkǒu),灯塔是标配。1844年,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,海上贸易逐渐繁荣,厦门港的地位(dìwèi)逐渐提升,促使厦门近代(jìndài)船运行业飞速发展,由此催生了航运业的相关管理制度。
1862年,厦门海关颁布第一个港口(gǎngkǒu)章程《厦门口理船厅章程》。章程规定:理船厅职责包括(bāokuò)引水、检疫、内港浮标设置……
内港设浮标、外港建(wàigǎngjiàn)灯塔的格局(géjú)自此延续百年——在出入厦门港的航道上,先后建起了包括大担灯塔在内的4座灯塔。
大担(dàdān)灯塔于1865年建立(jiànlì),其余3座(zuò)灯塔先后在20年内建成,根据地理位置和建筑大小,具备不同的引航功能。其中,北椗、东椗为(wèi)大型灯塔,距离较远,照耀船只出入厦门外海;青屿、大担灯塔属于小型灯塔,距厦门本埠近,指引船只进入厦门内港。

厦门海关理船厅公署旧址 (资料图片(túpiàn))
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对外贸易地位,厦门(xiàmén)所管辖的灯塔(dēngtǎ)范围远不止于厦门海域。
1868年4月,海关总税务司署设立船钞部,负责一揽子管理(guǎnlǐ)及(jí)灯塔建设事务。船钞部按照纬度将中国沿海分设三段,后来北段和中段(zhōngduàn)合并,南段不变。
“当时,上海已取代广州成为中国的贸易中心,灯塔建设首先围绕出入(chūrù)上海港的航道(hángdào)进行,随后转移至(zhì)台湾海峡及东南海岸沿线。”许毅明说,厦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,成为南段总部的首选。
1880年,海关总(zǒng)税务司署将(jiāng)南段灯塔和港务一并划归厦门(xiàmén)关管理。《中国沿海灯塔志》记载:“不啻上海(海关总署)海务科重设于厦门也。”自此往后的(de)70年,东南沿海和台湾岛的灯塔由厦门负责管辖。所辖范围北起浙江温州,南达(dá)香港海域的横栏州,东至台湾渔翁岛、南岬,共计19座灯塔,涉及6个关区,厦门由此(yóucǐ)成为南方灯塔管理中心。
一段历史、一段辉煌。1950年,厦门关将南段海域灯塔管理权移交(yíjiāo)交通运输部门接管。与管辖权一同结束的,还有所(suǒ)辖灯塔的使命。所属厦门港(xiàméngǎng)的4座灯塔中,只有青屿灯塔照耀至今。
延绵150年不灭的青屿灯塔(dēngtǎ)
碧绿色灯头(dēngtóu)、红白相间(xiāngjiàn)直纹、八角形塔身,这座醒目的灯塔因地处青屿岛屿故得名青屿灯塔,是厦门外港入口处建立的第二座灯塔,也是厦门口岸仅存的至今仍在运行(yùnxíng)的历史灯塔。
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现存年代最早的灯塔之一,青屿(qīngyǔ)灯塔是扼守由外港进入内港的重要屏障。2023年,青屿灯塔在国际航标(hángbiāo)协会(IALA)世界遗产灯塔评选(píngxuǎn)中取得第四名佳绩。
青屿灯塔为何能发光150多年而不灭?这要从它的位置(wèizhì)说起。
厦门港口面朝东南,由青屿水道(shuǐdào)与台湾海峡相连。港外有金门、大担及浯屿等岛屿为屏障,周围(zhōuwéi)多山丘,避风条件好,各种船舶进出港不受潮水(cháoshuǐ)限制。
“青屿岛屿面积仅0.06平方公里,弹丸之地却扼守进出(jìnchū)厦门港外航道要冲,建造灯塔十分(shífēn)理想,符合发挥引导船舶航行或指示危险区(常用来(lái)标识危险的海岸、险要的沙洲(shāzhōu)或暗礁)等功能需求。”许毅明介绍。
重要的地理位置(dìlǐwèizhì),赋予了青屿灯塔浓厚的军事化色彩。
早在清初时期,民族英雄郑成功便在此岛构筑坚固要塞,设立(shèlì)醒目警标(jǐngbiāo),一旦有敌来袭,便能迅速发出(fāchū)警报,确保厦门方面能够提前做好防御准备。鸦片战争期间,清政府在此建造两座炮垒,用于抗击英军侵犯。民国时期有中国(zhōngguó)海军水雷营驻屯。
1875年三月初五,海关总税务司(shuìwùsī)署发布第42号《航海布告》,对外公告(gōnggào)在厦门港外青屿北坡建造灯塔的(de)信息,同年12月13日,青屿灯塔首次点火,最初采用油灯,灯光高出水面36米,灯机由法国巴比尔公司承造,装置(zhuāngzhì)四等透镜红白弧形定(dìng)光灯,晴时能见度在15里内。
为使灯塔能全天候持续不断地发光,塔身的(de)牢靠性非常重要。青屿灯塔的基座选用(xuǎnyòng)花岗岩石,稳固坚实,内部(nèibù)砖砌精巧,狭窄的螺旋石阶引领至塔顶,整体敦实挺拔。
这座灯塔由海关总营造(yíngzào)师英国人韩德善设计并监造,因此青屿灯塔的建造从(cóng)一开始(kāishǐ)就引进了当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、技术、设备和管理方法。
“青屿灯塔是19世纪末(shìjìmò)20世纪初(chū)航标建筑的典型代表。”许毅明说,样机设计后向外国采购,衔接(xiánjiē)了当时国际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建筑技术,包含对实用、坚固、美观、耐久等建筑元素的合理运用。

厦门口岸仅存的历史(lìshǐ)灯塔青屿灯塔(资料图片)
历经一个半世纪不灭的(de)青屿灯塔,经历过多次更新换代。
20世纪初,灯塔经过二三十年运行(yùnxíng),老式镜机越来越不能适应需求(xūqiú)。轮船航行速度(sùdù)加快,需要加大灯光烛力、配备引人注目的装置,便于驾驶员观察识别,趋避危险。
1909年(nián),青屿灯塔改装白炽纱罩煤油蒸汽灯,取代灯芯灯头(dēngtóu),烛光增强了几倍。10年后,青屿灯塔再次经历(jīnglì)重要改良,采用全新纱罩技术,光度显著提升。
在管辖权移交交通运输部门后,青屿灯塔(dēngtǎ)开始改为无人值守的(de)灯塔,并不断更新最先进的灯器,射程最远可达18海里。厦金航线开通后,地处(dìchǔ)航线咽喉(yānhóu)位置的青屿灯塔化身为“和平使者”,照亮两岸交流往来的希望之路。
“不同于其他历史灯塔(dēngtǎ)或改建、重建、修旧如旧的再现,青屿灯塔原貌和历史真实性得到了完好保存。”许毅明说,因(yīn)其唯一、不可再生,且运行至今,2013年,青屿灯塔由厦门市(xiàménshì)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升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,具有(jùyǒu)宝贵的“活”文物价值。
150多年如一日(rúyīrì),无论外界如何变换,青屿灯塔以其静谧的一束束光(shùguāng),一丝不苟地守护着往来(wǎnglái)船舶,默默见证着厦门开埠通商以来的历史蝶变。
去年9月,青屿灯塔发光(fāguāng)150年研学活动在厦门举行(jǔxíng),来自14个国家及地区的学员和3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(zhuānjiāxuézhě),就灯塔文化宣传和历史灯塔保护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。
灯塔搭桥,共叙海缘(hǎiyuán)。厦门,在促进灯塔文化交流与传承(chuánchéng)方面,正逐渐走在前列。
每座灯塔都(dōu)有自己的故事
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,灯塔承载(chéngzài)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2019年,国际航标协会(IALA)设立年度世界遗产灯塔(dēngtǎ)(dēngtǎ)评选活动。该组织用一段声明,点出了遗产灯塔超越其当前功能和时代(shídài)的文化意义——
“每一座灯塔都是导航的(de)积极辅助,都非常独特,具有远远超出其功能和时代的重要历史、文化或建筑(jiànzhù)价值。因此,它们是助航工具的终极象征,并将继续在保护生命、财产、商业和环境(huánjìng)方面发挥作用。”
如何让灯塔成为新的(de)(de)文化潮流?世界各地的灯塔纷纷找到新的定位——成为旅游景点、博物馆、电影拍摄地、婚礼举办地等。

五通灯塔 (资料图片(túpiàn))
去灯塔旅游是19世纪上半叶就兴起的一项(yīxiàng)娱乐活动(yúlèhuódòng)。20世纪60年代至今,文旅开发,成为灯塔主要的活化形式之一,不少(bùshǎo)守塔人工作的小屋被改造成度假酒店。
与此同时,文化遗产保护工作,让(ràng)不少灯塔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。
成立于1983年的厦门航标(hángbiāo)处,是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(hánghǎi)保障中心(zhōngxīn)设在厦门的航标管理机构,主要负责福建省中南部含湄洲湾、泉州湾、厦门湾和东山湾等水域航标建设、航标维护等工作。
厦门航标(hángbiāo)处有关负责人介绍,2006年(nián),根据上级部门“丰富灯塔文化(wénhuà),综合开发、利用现有灯塔资源”要求,厦门航标处对管辖海域的所有灯塔进行(jìnxíng)系统评估,从中筛选出灯塔文化底蕴丰富、开发条件比较成熟的镇海角灯塔,并作了专项策划。
镇海角灯塔(dēngtǎ)是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大型灯塔,始建于1989年,填补了当时闽中南沿海没有大型灯塔的空白。为弘扬(hóngyáng)海事(hǎishì)航标文化(wénhuà),2009年,厦门航标处把灯塔一层原有的5间灯塔工宿舍、庭院和围墙近250平方米进行改造,投入近100万元改建成灯塔航标文化展馆(zhǎnguǎn)。

镇海角(hǎijiǎo)灯塔展馆 (资料图片)
走进展馆,文物与(yǔ)景观(jǐngguān)、照片与解说(jiěshuō)相结合的展陈,将灯塔文化历史渊源,以及福建沿海航标的发展与历史沿革清晰呈现,每年都迎来一拨又一拨研学和体验团队。
厦门原本(yuánběn)没有以灯塔(dēngtǎ)为主题的公园。2012年,由于翔安隧道的建设,有关部门(bùmén)将从隧道中挖出来的沙石土改造成五通灯塔公园。同样于当年建成的五通灯塔高达70多米,成为海上船只的指向标,也成为厦门东部(dōngbù)的标志建筑之一。
走近五通灯塔(dēngtǎ),只见基座平台上镌刻着10幅世界著名灯塔的浮雕,包括中国的硇洲灯塔、埃及的亚历山大灯塔、美国的鸽点灯塔等。灯塔大道两侧(liǎngcè)设有30面(miàn)世界著名的灯塔浮雕台。这里仿佛一座露天的“灯塔博物馆”,成为(chéngwéi)传播灯塔文化的基地之一。
时下,灯塔日渐成为影视剧和文学作品追逐(zhuīzhú)的元素,鼓浪屿上的理船厅公署风貌建筑也成为网红(wǎnghóng)打卡地。有关部门正在整理挖掘厦门海关(hǎiguān)理船厅公署旧址与青屿灯塔的历史资料,将(jiāng)这两个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个例相结合,推进申遗工作。
伍伶飞认为,灯塔象征了(le)在海洋文明影响下,海上经济交往活动的友好(yǒuhǎo)和(hé)开放姿态。灯塔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兴起,灯塔的发展与海洋文明中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交织,成为重要文化符号之一。
灯塔(dēngtǎ)的故事,正等待热爱灯塔的人们努力挖掘和续写。
(来源:福建日报 游笑春 傅韬旭(fùtāoxù) 林闻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